第二章

蒋氏正拾掇康大山他们今日中午饭菜,漫不经心地问她道:“做吃食儿,你打算做什么?”

康大山今日要去南边平桥镇赶场子,那边的集市跟黄埠镇一样逢双日起集,卢集单日起集。都是巳正开集,他们家有牛车,就不用赶早。其实往东边去也有个小集,只是集小只是那一片的人赶早交易,像他家这种卖杂货去了生意也清淡,基本不上不赶那边的场子。除非三月三那边唱五天六夜大戏的时候才去那边赶场子。

蒋氏倒不是抠得舍不得丈夫儿子在集上买着吃,而是召娘手艺好,家里的男人都爱吃她做的饭。他们这经常出去赶场子,街面上都有熟人,带了饭菜去,找个热饭的地方倒也简单。

今日,召娘准备的是炒饭,用猪油炒得香得很。另外还有两竹筒绿豆汤。

召娘正刷过,听得蒋氏这话,并没有被整懵。她反应很快,脸上挂着笑,依旧一派认真地道:“天气这热,炸的,炒的,烤的,怕是吃不下去。酱肉之类的成本有点偏高。凉拌粉皮子,凉皮,凉粉,凉面,这都是比较应季,娘觉得那款吃的人多?”

这边产米也种麦,不过以米为主。

康大海码好货了,过来拿吃食儿,听她这么说,发表意见道:“要我说啥都成,只要你把你熬得酱熬好了,就成。”

召娘冲二哥点头道:“二哥真知灼见。秘密就是酱。你可得替我保密。”

康大海摆手道:“放心。你哥我,读书不成,可不是没脑子的。”

蒋氏听他自吹自擂,骂他道:“你要真是有脑子,读书就读出来了。”

康大海忙作势讨饶,连连好话从嘴中蹦出,但求蒋氏别骂了。

召娘看他油嘴滑舌怪辛苦的,也替他说话道:“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状元。娘和爹就是赶场子的状元,你看谁赶场子赶出这么大一片家业,还能叫家里四个孩子都读书识字。娘,你太自谦了。”

蒋氏听召娘如此说,瞪她一眼道:“跟你二哥学的,油嘴滑舌。”说完,看康大山出门了,忙疾走几步跟上去将人送出门,殷切嘱咐道,“饭菜看这些,要是有味了就别吃了,拿回来喂狗,莫要坏了肚子。”

等送走了人,蒋氏回转,才又提及吃食儿的生意:“我也觉得你说的几种都成。”

蒋氏没有选择困难症,但是召娘也怕她说都做,这不光累人,镇就这么大市场怕消耗不了。她故作沉吟片刻,才道:“先做凉皮看看情况吧。”

蒋氏也觉得可行。

两人做了决定,便开始行动。

家里开着杂货铺子,需要购置的东西便没恁多。

给客人拌凉皮用的碗筷铺子里有,盛凉皮和蔬菜的瓷盆也不缺。调味的食材,因为召娘掌厨,她又在康大山夫妇跟前得宠,进的也比较齐全。这世界没辣椒,辛辣调味用的是茱萸,因召娘爱食辛辣,院子里还种了株茱萸树。

除此之外,酱醋油盐,也无须外出采买。酱油、盐、醋家里铺子有卖,油虽说不卖却也不缺。

家里因着康大山和康大海日日赶场子,费心劳力的很,蒋氏从不在吃食上抠巴。家里隔几日就吃一回肉,熬的猪油还有满满一罐子呢。 不过凉拌菜用不上猪油,猪油得趁热吃才香,放凉了有股子油腥味不说,还成膏状,不好拌菜。

至于时下有芝麻油和花生油这等植物油,是因为召娘喜欢做饭,康大山去进货都是成罐捎带。

他家不卖油,一则是镇上油坊的东家是地霸,当地大姓,轻易招惹不得。二则时人多食动物油,就是像猪油这等用动物的脂肪熬的油。植物油这等素油,除了富户会购买,平常人家也就吃个芝麻油,却也不是常年能吃到。

说到这里,也就是康大山一家子疼召娘,不说旁的谁家,就是她回到亲爹娘那边去,也没谁为着她喜欢做菜,特意给她采买这些素油。

再就是要准备一个宽长条的凳子和一个砧板,倒是不用特别订做,木匠家这些都有。这种凳子是当地人常用的凳子,砧板对镇上的老木匠来说简直是手到擒来。

蒋氏带着召娘跟大儿子大川打了声招呼,让他看着点后院,便带着召娘出了店,去陶木匠家。

因为是熟人,蒋氏也不赶着办事儿,说了要求就没急着走,而是站在人家院子里的树荫下与木匠娘子柳氏攀谈起来。召娘去了木匠家三姑娘萍娘的屋里,看她织布。

萍娘皮肤白净,长个梨形脸,眉淡眼小,但是高鼻梁,樱桃唇,算是个小美女吧。她比召娘大一岁,明年春夏之交出嫁,这会儿正织布准备嫁妆。

召娘走到她住的西耳房,喊了声:“萍姐姐在吗?”

听得里头应了话,她才打帘子进去。

萍娘正临窗而坐,熟练地扔着梭子,看是召娘笑问道:“你咋舍得出来了?”

镇上相熟的人家,都知道召娘被她爹娘看得比眼珠子还金贵,轻易不敢叫她出门耍。

“来置办点东西。”召娘含糊过去,夸道,“你手可真巧。”

萍娘织的是新近流行的荷花纹,与当前的蓝底白花不同,她用的是红底白花,比蓝底白花多了些绚丽和俏皮。

“也就一般吧。”萍娘嘴上这么说着,表情里却透露着骄傲。

“哪里一般,很不一般。”召娘的好话不要钱似的往外抛出来,喋喋夸个不休。

萍娘很是受用,这么一心二用着还没丝毫差错,着实让召娘佩服。毕竟萍娘才十五岁而已,坐得牢稳得住,绝对是个人才。

萍娘也不是憨人,被她夸了一会儿,忙羡慕似的道:“你爹娘疼你,不让你吃着苦。织布费眼,坐得久了屁、股疼。再说你也有自己的长项,你做饭好吃啊。”

召娘不急于给自己打广告做宣传,她娘蒋氏铁定会跟萍娘爹娘说自己家准备做凉皮的事。召娘听她说费眼睛,提了菊花、决明子和枸杞,见萍娘不置可否,也没强行推荐。

这里人跟她那辈子的长辈一样,勤俭节约得很,不到病上身绝对就不在乎。

召娘状若不经意间提了句:“昨日听我爹说,山子哥去了卢集,是看你二姐,兰姐姐吗?她快生了吧?”

萍娘的二姐,陶兰娘嫁到了卢集方砻匠家,去年打柿子的时候怀的孕,这会儿怕是要生了。

“我哥昨个去给二姐家送催生礼了。说就这几天的事儿了。”萍娘答了话,又笑道,“你都不知道,她还没生呢,是男是女还不知,她小叔子已经给娶好名字了。说生男孩就叫端哥儿,女孩就叫娴姐儿。”

“是吗?小叔子疼侄子多好啊。”召娘笑赞道,“看来二姐姐在婆家过得很好啊。跟那边关系都不错。”

萍娘替兰娘操心道:“也有烦心事儿。她那个小叔子,读书不差,就是运气不好。几次考试都走了霉运。供了十来年了,十七大八,还是个平头百姓。读呢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,不读呢,先生都说他聪明,可惜了。这么不上不下地吊着,连媒都不好说。好的人家瞧不上他,差的二姐姐可不敢跟他替。真是愁人。”

听她一个十五岁的少女,说十七八的少年郎婚事愁人,召娘已经没了当初的违和感。这世界的人结婚生子都早,基本是女儿十岁就开始张罗婆家,男子稍微晚点,不读书的十二三,读书的十五六。

读书的儿郎在十五六岁是个分水岭,能读下去的就继续读了,读不下去,无论是个人原因还是家庭原因,基本就开始选行谋生了。目标明确了,结亲的范围也心里有底了,自然就开始张罗婚事了。

召娘听萍娘这番抱怨,并没附和或者追问,只是拿话不咸不淡地开解道:“总会好的嘛。”

这等话,人家说可以听,千万别插话或者出主意,一旦人家闹僵起来,你也落不上什么好。这心得她是从结了婚的闺蜜那里体悟到的。

萍娘这厢还要絮叨,外头的蒋氏已经和陶柳氏聊尽兴了,扬声喊召娘:“家去啦。”

召娘应着话,与萍娘道了别,才出了屋子,和陶木匠两口子打了声招呼,跟着她娘蒋氏出了木匠家的院子。

“你柳婶家的兰姐姐快生了,她想去灵山寺求个平安符。明天逢集,指不准有亲戚来赶集歇脚,就约了后天去。”蒋氏说着话,与召娘商量道,“咱也去求个开业大吉去。”

灵山寺不在黄埠镇,位于黄埠镇西南桐镇的鸡笼山,有好几百年了。香火很旺盛,当地人求子求财求平安,都会去烧香求一签。

因为比较远,求一签,不怎么逛,来回都要一天的功夫。康大山嫌单独赶场子费事,也就去府城进货路过那地儿时候停留几日买卖货,平时几乎不去那边。

召娘也想出去走走,听得蒋氏这么打算,忙道:“好呀,好呀!”

康大山回来听了蒋氏的安排,没反驳,就是担心他们一群娘们子有个好歹,要留大海跟着他们一块儿去。

蒋氏给回绝了,说,坐人家专门跑灵山寺的牛车去,又不是双腿走去,一车人怕什么。

康大山这才作罢,转而问起萍娘对凉皮生意的打算,听她说的头头是道,大面上不差,还颇有些巧思,不由得笑道:“你这多买多送,就不怕亏本?”